開朗并恍然大悟,COO的核心職責之一是流程的維護啊。又看到王石先生在萬科建立了四條職責線:業(yè)務線、技術線、運營線、監(jiān)督線,表格是運營線維持龐雜的業(yè)務體系有序溝通的核心工具。
在一些小的企業(yè),表格把權力結構紙面化了,把**則表面化了。在大的企業(yè),表格化的流程把技術人員、業(yè)務人員了解復雜流程的過程精力省了,它的作用是深入骨髓的。
2. 信息公開
信息公開不是西方管理思想的內容,是一個攻心的管理手段,在中國,尤其是對技術管理比較有效。我曾經遍查管理書籍,希望找到它的理論依據,但始終未果。
在技術管理中,有很多掩藏的細節(jié)問題難以被發(fā)現,“從南京到北京,買的沒有賣的精”,作為一線的技術經理和工程師,他們在出售自己的技能,作為高層經理,作為公司的代表者,是技術人員技能的買家,一線的人是真正的專家。很多的技術總監(jiān)困惑于保了進度保不了質量,保了質量保不了成本… 但又拿一線的技術人員沒辦法。在很多的民營和國有企業(yè)里,高層對基層經理也有類似的無奈。這個問題如何解決?就是信息公開。這不是一個管理思想,僅僅是本人在實踐中提煉出的一個歪招。
這個招數的作用基于幾個要素:一是人是要臉皮的,二是公開的是冷冰冰的客觀事實,沒有任何的結論,避免沖突,三是有同行的閱覽,尤其是水平差不多的公司內同行。
任何人在潛意識里都會和差不多的人去比,比人差會覺得恥辱,比人強會自豪,這種方式就是利用的人的這種心理,尤其是人比較多的技術團隊,人少的時候拿單人和單人比,人多的時候拿團隊和團隊比。在60 年代,全國上下興修水利工程,大家吃得也不咋好,掙錢也沒有就是給點工分(不知道城里孩子知不知道什么叫工分?),但大家的干勁沖天,你追我趕,這個方法發(fā)揮了不小的作用。
我在讀高中的時候和考研究生的時候,這種比的心理都曾發(fā)揮了不小的作用,它讓我自己發(fā)自內心地去修正自己,完善自己,這比老師的要求、家長的諄諄告誡可是有效了許多。
3. 設計活動分解
“設計活動分解”這個名詞是我自己造的,如果哪里還有這種提法,要么是引用我的觀點,要么是英雄所見略同。這個理念的起源是我聽研發(fā)管理咨詢的一次公開課,課上老師提到了華為公司對不好銷售的地區(qū)進行銷售績效管理的一種辦法,一般的考核方式是簽單的金額、回款的金額,但對比較落后的地區(qū),誰都不愿去,很難拿到單子,即使拿到金額也很小。后來華為公司采取了一種方式,把考核由結果導向移到了過程考核,對達成目標需要進行的過程進行了活動分解:
比如簽單的前提是客戶必須知道公司和了解產品,連公司和產品都不了解不可能買你的東西吧?
想買你東西得知道找誰聯系吧?
想買你東西得對你公司的財務狀況、產品質量和長期服務放心吧?
買你東西得和銷售人員建立信任度和感情吧?
… …
基于這些推理,華為在某新興地區(qū)把考核合同額和回款數額改成了考核過程,考核內容包括:
每個月去給多少家客戶送了產品資料?
和多少家客戶一起吃了飯?
吃飯的客戶里多少家有設備購買意向?
有多少家用戶的技術負責人和決策人到深圳華為總部參觀過?
以上都做到的客戶里有多少家認可華為公司和產品?
認可的里面有多少家和公司簽了單?
… …
然后據此進行考核,即使最終合同額很低,該經理也會因過程的努力授獎。經過了2年的努力,該區(qū)域的銷售經理的考核指標完全變成了合同額和回款額,因為這時候該經理已經把該區(qū)域做的和別的區(qū)域并駕齊驅了。
設計活動分解的核心思想與此類似,就是把過去的一切以結果為核心轉變成對過程的監(jiān)控和